

海綿城市,顧名思義,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。在雨水充沛時,城市能夠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減少城市內澇;在干旱缺水時,又能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,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、滲透、凈化和循環利用,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。
緩解城市內澇:通過構建下沉式綠地、生物滯留設施、透水鋪裝等,增加城市地表的雨水滲透能力,有效減緩雨水徑流速度,減少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,顯著降低內澇風險。
補充地下水:海綿城市設計鼓勵雨水下滲,有助于補充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資源,維持地下水位的動態平衡,對于緩解城市地下水超采問題具有重要意義。
改善城市生態環境:通過增加城市綠地面積,提升水體自凈能力,海綿城市建設不僅美化了城市景觀,還增強了生物多樣性,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親近自然的空間。
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:收集的雨水經過凈化后,可用于城市綠化、道路清洗、景觀補水等非飲用目的,減少對清潔水資源的依賴,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。
以武漢為例,作為中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,武漢通過實施一系列海綿化改造項目,如東湖綠道、青山港公園等,有效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,同時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。特別是在遭遇強降雨時,這些海綿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,顯著減少了城市積水點,保障了市民的出行安全。
盡管海綿城市建設展現出巨大潛力,但在實踐中也面臨不少挑戰,如資金投入大、技術難度大、公眾認知不足等。為克服這些障礙,需采取以下策略:
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:政府應出臺更多激勵政策,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,同時設立專項基金,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。
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建設:加強海綿城市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,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,提高建設質量和效率。
公眾參與與教育:增強公眾對海綿城市理念的認識,通過科普宣傳、社區參與等方式,激發社會各界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和參與熱情。
海綿城市不僅是應對城市水問題的技術革新,更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。它要求我們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,更加注重自然與人工系統的和諧共生,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。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各界認識的加深,海綿城市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趨勢,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綠色、韌性、宜居的城市未來。在這個過程中,每個人都是參與者,也是受益者,讓我們攜手共建美好的海綿城市,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更加宜居的地球家園。